學習最重要的標準,莫過於以下三者,這是我研究決策學、政治學和公共政策最大的體會與心得:

豪邁的大學習三方法

一、取得理解「是什麼?!」的能力

它必須透過以下練習取得!

背記概念的意義及可能的關聯內涵,可以是最為簡易而有即效的開始。

其次,則是嘗試以生活所及的詞彙、文句、語境去詮釋概念、應用概念並組構概念。

最後,則是理析眾多概念(真實)裡,自身具有的價值、意義、狀態,以及相對由近至遠的社會、自然位置。

二、取得分析「為什麼?!」的能力

它必須透過五種練習取得!

首先,觀察人事物的結構與特出之處,並以自己的常日意見描繪其內涵與構成。

其次,任何人事物雖然不是都展現出明確的某種因果邏輯型式,但為了掌握構成現象的可能關鍵因子、元素,對任何人事物,還是要嘗試描繪其因果關係內涵。

再者,現象通常沒有辦法在絕隔的時空裡存在,因此,對於「同時性(近乎同時存在者)」的同性質與量大(時距或空距)事物,應該嘗試列入關於現象因果內涵的描繪裡,並給予其合理的影響或關聯焦點現象之機率估算。

另其,將所觀察、理析的焦點現象之因果邏輯關鍵變數析理出來,並嘗試建構前述各變數性質上相通的另組事物,然後嘗試在另組其他事物中,任選一事物為原因,推算其可能結果之可能,或任選一事物為結果,推算其原因可能。

最後,嘗試對於學習或編整出的任何因果或關聯模組,在應用效益上,進行實務問題的採用優勢分析。而在眾多模組中,嘗試做出合於自己真實生活或專業領域視野的選擇判斷。

三、問「是什麼?!」與「為什麼?!」的能力

認識風險、認知風險、資訊風險、資源風險、知識風險,就任時任刻而言,本來就是言語、思考、行動上可能遭遇的限制,

因此,任何新事物的學習,以及其後續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還需從自己或他人的需要出發,嘗試審視、評估其可能讓人遭遇的風險,接著問出有關的「是什麼?!」與「為什麼?!」的問題。接著,再嘗試給出合理的答案。

興趣搶在認真前的學習策略

如上,學習,實際上,它可以是簡單卻不輕鬆的背記,但它也可以是一種如詩如畫的浪漫「如藝如術」,其間,當然除了要看個人的需要如何而有應然選擇外,學習要有效果,終究還是需要興趣做為前進基礎的。

我們人有些東西學得不好,多半真的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那老天賜予的特出屬性能力,而是那後天沒辦法燃出我們興趣的機緣罷了。而這也是為什麼對人類而言,學習為什麼總還是比去孔子廟拜拜或者去清真寺禮讚阿拉,還更要成為日常生活的演展主流型式哪!

而也因為如此,我特別覺得,人對什麼有興趣或有需要的話,態度上,不如就輕鬆以對吧!

因為,學習要有效,興趣又是最重要的,那麼充份學習享受你在任何選擇領域的專致知能學習,必定會比確切地熟知了它的什麼有起始重要性。而當興趣來了,就痛快地邁向專屬你的無涯學海吧!

我當過常提上的傻瓜

我自己念碩士班研究所的時候,本來從來就不知道自己那麼喜歡做研究,但因為志趣就在決策研究,政治科學領域,尤其公共政策方面論文相關者又為數可觀,不自覺真的就開始萌生對政治研究、產業研究(大一開始)更全面的濃厚專業知能興趣。

沒事我就常泡在台大的社科、商管科屬的國際期刊資料庫裡。而研一下開始,因為平常跟同學對話,生活類以外,都是聊某些專業詞彙或它的白話詮釋、搞笑的「換句話說」等有關,所以,就開始常常會被同學提醒說:「喔,強哥,不要再講期末論文報告啦!」這樣的話。

原因是,我因為對任何領域的決策研究都有興趣,所以必須熟知一些選定的概念與模組,所以就採用了一個傻瓜的方式,就是「把我的生活所言所語都專業知能領域化吧!!!」也就是把生活的任何對話,都置入專業概念與其詮釋,基本上就是一種「正在燃燒的鳳凰」這樣的狀況。

像是什麼樣的人呢?答案就是「常提上」的傻瓜,一個說話時「常提上」所閱讀的任何文獻之概念或詮釋的人,而且還要求它得很好笑,甚至得像唱歌一樣,有娛樂效果。兩年下來,不僅功力大增,因為習於認識、操作、應用複雜,閱讀跟思辯速度更是活絡無比。

現在呢,我覺得這當個「『常提上』的傻瓜」,還是目前我認為相當有趣又好玩,而且相當有效果的一種作法,如果您對學習有興趣的話,除了練習本文三種方法取得學習效益外,不妨是也可試試這個方法的,哈哈,這樣的話,對於學習,一定也可以多一種人生體會。

你愛的一定等你

雖然,我知道【河堤上的傻瓜】這首老民歌是這樣寫的:「我在長堤上等著你,天空正好飄著毛毛雨。我想回家拿把雨傘,又怕你找不到我。」但就像現在再聽這首歌一樣:「如果你愛的、喜歡的事物,你常常是像等著它的傻瓜一樣地在『常提上』努力地等著它,那麼它實際上一定也會默默守著你的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麻辣起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