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圖像匯聚模式

圖說:一家茶坊用弓箭展示文氣。用蟲子、草莓、大葉片呈現環保精神。陽光珠露展現茶湯質感。

依據Hogwood & Gunn的說法,以我們自己的心智圖﹙mental map﹚來解釋和連接問題,可能是最為真實的方法。換言之,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圖像,用以解釋與連接人們所遭遇的問題,進而依據圖像之引領,採取行動。

本文即衍申上述「心智圖」的說法,以「圖像」﹙map﹚的概念,發展對行動者採取特定行動之理由﹙參照架構﹚、動機、行動結果預期的可能詮釋,使吾人獲取探究「隱性」﹙latent﹚政治系絡的合理分析範圍與詮釋方式。本文所發展詮釋政策過程「為何」形成的「政策圖像匯聚模式」如下:

﹙一﹚理論基礎與概念釐清

詮釋政策過程「為何」形成之「政策圖像匯聚模式」﹙The Policy Map Convergence Model of Policy Process ﹚,主張「政策過程得以進展,乃關注特定政策之不同行動者,順應「政治流」﹙political stream﹚、「問題流」﹙problem stream﹚與「方案流」﹙policy stream﹚之動態變化,調整各別特定「政策圖像」﹙policy map﹚內容後引起的「匯聚效應」﹙convergence effect﹚所致」。

1.理論介紹

在「政策圖像匯聚模式」的觀點中,一旦不同政治行動者的「政策圖像」與現有、可得的政策方案相容,產生「匯聚效應」時,行動者即願意進行政治妥協,政策過程因而演進,政策得以形成;當不同政治行動者的「政策圖像」與現有、可得政策方案衝突時,則行動者不願意進行政治妥協,政策中斷而無由形成。

「匯聚」效應又是由何形構,如何運作?「匯聚」效應的起點,來自「政治流」、「方案流」與「問題流」對政治行動者既定「政策圖像」的衝擊過程,而終點則是行動者在順應上述三流勢下,調整既定「政策圖像」,相容於可得、現有政策方案,產出同時反映對立參與者調整後「政策圖像」的實際政策方案。

「政策圖像匯聚模式」稱上述政策過程的演進方向,乃利於政策形成的「正向平衡的「匯聚效應」方向」﹙positive-equilibrium direction﹚,其演進特質在於政治行動者願意「持續」引入三種流勢,賡續政策過程。而其相反者,則為「負向平衡的政策中斷」﹙negative-equilibrium direction﹚方向,指的是對立政黨,彼此「政策圖像」未能順應流勢衝擊,依舊固守現狀,未能持續引入新的流勢,使新的「政策圖像」無以形成,政策過程失去賡續動力的方向。

此模式在一些別具爭議性的政策過程中,更顯出詮釋力道,因為它可以充分詮釋行動者為何在特定情況下,選擇妥協以賡續政策過程,抑或選擇衝突以延宕政策議程,等待流勢消解,中斷政策過程。

2.概念釐清

「政策圖像」﹙policy map﹚概念,相當部份援引自「印象理論﹙image theory﹚」(Beach.etc:1992),所涉內涵為政治行動者對特定政策所持行動「理由」﹙即「參照架構」﹚、「動機」與「行動結果之預期」,本文個別依序以「理念價值圖像」、「議程偏好圖像」與「方案預期圖像」稱之,其與「斷續均衡模式」所言,「某特定政策被媒體或政策行動者討論的狀況」所形成之「政策印象」﹙policy image﹚有相當的差異。

「匯聚效應」﹙convergence effect﹚是指流勢之「聚合」、「會合」,而本文所引之「匯聚效應」概念,則受到John Kindom (1995)對於「政治流」、「問題流」、「方案流」的「匯流」﹙confluence﹚概念所影響。唯Kindom所提之「匯流」,乃指涉政治流與問題流、方案流之合流,而本文所指的「匯聚效應」,則指涉對立政治行動者的「政策圖像」,因所處外在「政治流」、「問題流」與「方案流」的「匯流」,出現變遷,進而引發的「圖像」「聚合」與「會合」效應,為Kindom指稱「政策窗」的內涵,換言之,本文在補足「政策窗」理論中論及「政策窗」開啟後,仍應具有的政策過程詮釋潛力﹙Zahariadis,1993:355-376﹚。

3.模式假定

﹙1﹚不同政治行動者開展政策過程之依據,乃可供區辨並由特定政策「理念價值圖像」﹙principle-value map﹚、「議程偏好圖像」﹙agenda-preference map﹚、「方案預期圖像」﹙imapact-expectation map﹚所構成之「政策圖像」﹙policy map﹚。

政治行動者會依其「理念價值圖像」﹙理由﹚行動,但在遭致外在衝擊﹙如重大事件、對手之競爭等﹚時,則會依選票極大化之考量、對相對者行動預期﹙動機﹚、相對較佳利益﹙如無其他選擇﹚等,調整「議程偏好圖像」﹙選擇接受議程或阻絕議程﹚,進而決定其所認為較佳的行動方案﹙「方案預期圖像」﹚﹙行動前提﹚。

﹙2﹚政策過程賡續與否,須視不同政治行動者的「政策圖像」﹙policy map﹚是否順應動態政治流、方案流、問題流之變化,形成「匯聚」效應﹙the convergence effect﹚。

此項研究假定奠基自「政策窗」﹙policy window﹚理論,蓋「政策窗」理論強調,政治流、問題流、方案流匯流所形成之政策窗,可形塑政府列引特定政策議題為「政府議程」﹙governmental agenda﹚與「決策議程」﹙decision agenda﹚之關鍵機會﹙Kingdon,1995﹚。換言之,亦為驅使不同「政策圖像」產生相容「匯聚效應」,政治行動者選擇賡續抑或中斷政策過程的主要變數。

﹙3﹚政治行動者會引入不同流勢促使己方與對方的「政策圖像」變遷,使流勢趨向正向平衡或負向平衡,一旦正向平衡達致,「匯聚效應」出現;當流勢趨於負向平衡,政策過程就中斷。

政治行動者為了捍衛或貫徹自身既存之「政策圖像」,並擴大選票效益,除了順應既存流勢,亦可能透過政治流、問題流、方案流之引爆,迫使對方調整其「政策圖像」,對方亦同;當雙方引入流勢驅使對方政策圖像順勢變遷時,正向平衡產生,匯聚效應出現;反之,若引入的流勢未能促使對方政策圖像變遷,則可能出現負向平衡,政策過程就中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麻辣起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