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的功能,首先在於地上生活場景置換模擬技術的提升,其次在於理論型塑後的檢證與隨之而來的技術提升。
地外生命的發現,之所以能讓一般人與專業科學家,興起鑽研、究底的熱情,原因正在於此,它能讓我們激起如上兩者功能的高頻突破。
太空探索,當然也非只有現實與務實的科學目的而已,在最終極的層次上,實際上,它與神學相同,也在於希望回答,我們所見所及究竟從何而來,未來又將朝往何處而去的問題。
如同很多科學家的共識一般,現有的理論與發現當中,其間是不乏無法相互援用邏輯的。但是,也如同很多科學家的體會一般,並非真的有所謂那麼多無以用邏輯與直觀就能解釋的現象存在。
舉例而言,當尼安德塔人的滅絕與智人數量的擴增之間議題,若無法配以地外生命於當時的影嚮或甚至是融入的可能時,無疑地,現有公認具有詮釋力的演化論,很可能就無法完全解釋滅絕或增生間的現象了。
只不過,相反推論好像也是如此,如果真需要地外生命於地球的融入,才能解釋目前人類的由來,則人類過往的一片科學黯懵又該如何解釋。為何沒有地外生命的科技遺跡呢?莫非人類曾須為始祖的科學懺悔?
但是,諸如此類,皆有可能的話,那麼,在終極的議題層次裡,科學作為人類生存的雙面刃的意義似乎就可能呼之欲出了。科學好像可能為我們帶來超越其他物種的希望,但相對地,它也可能只讓人迎來切危,導致難以回復的自我毀滅。
總此以觀,可以發現,以科學為主的人類,或者說過去不知名先祖的後裔-或稱「星辰的繼承者」,也就是人類,之間的競爭還是需要有某種類似德性的高貴感存在的。
否則,以生存的幸褔而言,科學家的努力就會像總是只能為了短暫的物種生存,而不能成就永續的物種平和繁盛了,因為,若非如此,人會總像在希望旁也綁了顆核彈似的。
_____
作者:陳建強 (麻辣起子 Jakoo Chen けを)
台灣南投人。 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曾於網路創業團隊、數位出版公司(文字編輯、募資企畫撰稿人)、國際商貿企業(行銷企劃)、中研院(研究助理)、指標性政策研究機構、經貿產業外交類屬的國家級民間機構(產商網絡推促、高層官員談話稿撰寫、國際事務部研究專員、刊物設計規劃與執行)、指標性數位行銷企業(專欄作者)等單位工作過,後續並自行開創網路零售企業,經營商店、銷售茶葉,並專事商業分析寫作。 專業興趣,定位在小說、故事與商事分析寫作。期使自己能以寬廣、包容、多元、色彩、深刻度更高的方式,對社會中科技、信仰、商管等文化發展、前瞻領域有關概念與意象,有力地做出微薄的拆解或組合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