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智能、精神障礙,否則,人的行動路徑,多半有跡可循。起點、過程到終點的停等、前進的目的等,可能都足以讓人判斷其主要目標。

不過,人的智慮、資訊、資源限制,對於行動目的、目標的達成,卻可能造成阻礙,而尤其當限制的判斷失準時,更可能造成前功盡棄,而讓人頗有原來一路以來,不知自己所處、所知、所行的迷走之感。

徹底的迷走是很有可能的,比如說,起點不知,過程裡的目的不清楚,終極目標也持續在風雨飄搖之中。

如此,正是所謂迷走。

這樣的迷走,類似於智能、精神障礙者的街邊漫遊,但實際上,成因卻是多層次的;通常是,對於行動的正當性模稜兩可,對於環境資訊的掌握度不夠,對於人心的動向無法確知,所有的資源結構彼此衝突,主事者沒有足以說服眾人的目標;說穿了,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特有種。

迷走,不會有解藥,一切事物會處於懸宕狀態;唯有停止,迷走的過程,才能結束,問題的關聯群也才可能消散無蹤。

也正是因為如此,組織學裡才建構出所謂結構不良問題的說法;這種說法指的就是問題導因於結構中並無解決問題機能、公用、效益的機制、機關、部門,因此,領導者以為自己在領導、組織成員以為自己在做事,但實際上,不僅行動方向處處嚴重衝擊本質、重大利益,甚至,成員也像多頭馬車,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目標、目的持續飄忽,一切只在飯碗保存之間。

當然,個人的迷走,可能導致組織的迷走;尤其,當組織原本即在迷走的傳承過程迷走之時。

迷走之所以在組織層面的討論上比較有意義,原因在於,個人有關的供需關係較為簡單,要出現對起點不知、過程目的不了解、終極目標飄忽的迷走狀況,比較困難。不過,團體組織方面,供需關係複雜,個人與個人之間,將形成不可知的變數,或者,更大的團體之間的次級團體之間,也讓不確定呈現交互相乘的效果,自然而然,迷走的可能性,就可能攀升至極端層次。

而可想而知,跟迷走團體有關的個人或團體,自然也會被捲進其迷走網絡之中,難以自拔或出走,進而造成生活甚至生存風險。歷史上的戰爭,正是因為類似的上層階級大量迷走而形成。

迷走,雖然在行動、決策上,可以做為定位組織或決策問題的象徵性意義詞彙,不過,其實它也有相當私人、輕悠的一面。

比如說,如果,人們想要散散心、聊聊天的時候,不特定關注怎麼開始(走、聊),在哪裡停等,也不知道最後要去哪裡。這種聊天、散步的迷走形式,一定可以帶來很多意外的驚喜、樂趣。

不過,最後,必須說,迷走,終究是人們行動的特殊狀態,或也是意識狀態。人不可能也不應該在只迷之中生活、前進、努力。因為,美夢再怎麼美,終究是夢。迷再怎麼讓你迷,你也不該一直裝瘋賣傻才是。

附註:讓小說幽深化的概念關鍵字詞

真實,配載著人的意念。層次、裡涵、變化,可多有不同。

小說,是一種真實的敘事,也是特定的交錯真相。寫來有訣竅,入裡也有難度。慶幸地是,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大量文學、電影、戲劇、歌曲,為小說寫作者,留下不少圖景,可讓人在成就故事時,望景生情,嶄創乾坤。這裡的關鍵字詞圖景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麻辣起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