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各種路人,總會在不同的落寞情境裡,訴說某種關於「成長的苦澀」這樣子的東西。每次我聽完總想,人生過程裡,真的有那麼多事情是得經過某些奇特過程或長久時間才能體會的嗎?
靈光閃爍間,竭誠以對,我總覺得這樣類似的情思,總像某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淺薄情境動容而已。因為,如果人生過程裡,你若有真的不懂的事,多半時刻裡,那通常也對自己不那麼重要。重要的事,大多狀況下,你是一定懂得的。
所以,久而久之,漸漸地,只要我聽到「成長的苦澀」這樣子的東西,就會把它理解成我所認為的事物,也就是,那指的應該是對於自己青春年少時期開始,某些思索密度由高逐漸轉低過程裡所體會事物本質之驗證的領悟深刻度而已吧!
簡單來說,我覺得,人的一輩子是不會遭逢什麼所謂真正的成長苦澀的。多半只能說,我們人一定會遭遇的是跟著我們一輩子的某種「青春的苦澀」。讓我們真正會感到某種掙扎痛苦的某些事物本質,在青春歲月裡,其實就有這樣磨人的能耐了。
《青春勝志》如果有一個感動直至撼動讀者人心的理由,我想,就是上述這樣的一個大型寫作關懷吧!我,麻辣起子,想寫一部一部認真處理「青春的苦澀」議題的小說,那種人們不管幾歲看都可以感覺到青春歲月猶在之激動度的小說。
讓人激動的原因可以是知性的,比如說,它可能因緣自某種青春課題的深刻的思索,另則原因也可以是挑動的,它可以讓人感受到,某些人生的苦澀,看起來已經像是具有青春滋味般,值得令人再多懷想一下。
如果,看完小說,對讀者而言,他如果可以感覺到,人生苦澀將變得像是曾經牽動青春的動性般,也正勾勒了某些跟自己青春般同等重要的人生夥伴間的珍貴意義與價值,那之後,我想,他就不須在遭逢困頓時那般躊躇難耐了。
而既然我要寫這麼一部描寫青春苦澀的小說,它應該是長怎麼樣子的呢?
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上,我是相當直白地。我認為,青春時期裡,一個人面對的主要課題,除了制式的學問本務之外,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跟自我認同和人我分際有關的問題吧!
而既然自我認同和人我分際是青春時期的主要課題,接著,我就想,關於這兩個課題,最困難而又複雜的問題會是什麼?而後來,我發現,答案就是那個看起來對青春分子相當殘酷的課題,那就是人的純真與人的組織之間的均衡議題。
人不可能一個人生存,而是必須與很多的眾人相處,而之間,相關的組織就會形成。關於自我認同或人我分際這樣的課題,在持續性與同儕、前後輩的相處過程中,一般,人們都會找到逐漸適應的方法。不過,在自我認同、人我分際問題裡,有一個課題卻是相對困難者,那就是人怎麼在組織裡生存,人怎麼跟組織互動,以及如何求取最佳自我認同與人我分際位置實踐期待的意義與價值問題。
《青春勝志》裡的陳勝志一路以來,正是持續地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而故事高潮之處,也在於他遭遇了作者為他設定關於自我認同、人我分際意義決斷的重要人生決斷關卡,也就是回答這一個問題:
「面對組織失序與不義,自我認同跟人我分際之間的均衡,該怎麼決斷?決斷的基礎,可以是哪些?」而大致上,我認為,他關於妖魔教官事件的回應是相當合理也正確。而回應和有關事件的註解,我認為也解決了大部分人的青春苦澀疑難。
大體上,「人事物的真相可能很簡明,但組織往往因為投機份子的使弄而成為扭曲、造假真相的推手。面對這樣的情境,一個對於自身與群體的未來懷有期許的人,主動起身對抗這樣的情境,意義和價值是相當重要的。」
故事裡,讀者不難發現,作為組織化機器的學校,其中一個零件,也就是其某名教官如果成為投機份子惡意攻擊學生而未受到糾舉、校正,那麼,很顯然地,整個組織機器,將化為掩藏投機惡質份子的妝點,而且,徹底失去作為教育機器的意義與目的。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陳勝志不幫游淳風出口氣,學校組織本身整體就已經完全被扭曲、虛假化成另一種會傷人的公共妖魔了。而如果真的要談陳勝志行動的必要性,很顯然地,某種關於自我認同與同儕認同交疊的深度需要,或說—一種江湖人士的情感,其實也相當充分了。
從傳單看起來,陳勝志像是希望學校組織的真相不要有「走鐘」的問題,但實際上,也是希望自己追求的、珍惜的事物,跟相關的人事物有彼此相互註記的意義,不受扭曲、攻擊,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生命的真相是不容走鐘的。而不容走鐘的話,他又該怎麼樣才算合情合理呢,那就是幫同學出口正義之氣吧!
而也因此,我有時候想想這部小說,有一種感覺:「人生過程裡,比志氣多一些的,大概就是青春了。因為,也許青春可能讓人作出沒那般穩當的選擇,但卻可能是少了點後悔的選擇呢!」
/麻辣起子
買《青春勝志》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NSb5EAAAQBAJ